国庆前夕,松花江畔的“南通日”人才发展环境推介会现场,南通揽才团队带着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向哈尔滨高校青年学子递出“橄榄枝”。当下,“文武双全”的南通正与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双向奔赴。以人才为纽带,以创新为桥梁,我市加速向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迈进。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下,我市奋力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以“立体化招商”打开新局面,聚焦通用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不断健全产业配套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活动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机构招商多维发力,今年以来全市新招引科创项目1130个,同比增长50%,其中高成长性项目234个。这些项目如同“金种子”,在南通的创新土壤中快速生根,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我市坚持跨江融合、向海发展,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抓手,更深层次对接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今年,市政府与上海普陀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沪通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月月有、家家到”等专业化招商活动,在沪举办未来产业专题研修班;各板块在沪召开科技招商推介会、科技人才工作推进会……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能级跃升。
创新平台载体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摇篮”,当前,我市正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等重点平台加速建设,极地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序推进。全市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6家,南通高新区、市北高新区入选全省首批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南通创新区“三谷一区”等产业定位鲜明、企业集聚度高、综合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园中园”成型起势,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从人才政策的精准滴灌,到创新载体、科创服务的提档升级,在不断优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中,我市创新型企业矩阵不断壮大,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核支撑。19家企业入选2025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89家企业入选瞪羚企业。第十三届“创业江苏”大赛中,我市晋级省总决赛、国赛的项目数量分列全省第三、全省第二,7个项目在省总决赛中获奖,均创历史纪录。今年1—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4.9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37%。
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融合发展按下“加速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为契机,我市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更多具有江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