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 智创未来——2025年南通技术经理人沙龙智能制造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2025-10-10

4月29日下午,南通科技大市场内气氛热烈,一场以“技术赋能·智造未来”为主题的产业沙龙活动在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前沿动态,旨在深化南通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生态,全面增强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方面的服务效能。来自全市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三十余名技术经理人、专家学者与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转化与协同创新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寻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专题授课环节中,工信部领军人才、上海大学硕士生导师赵强以“高端装备产业智改数转的实践与趋势”为题,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行业洞察的精彩分享。他指出,全球制造业正加速数字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的政策脉络,赵强强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在实践层面,他结合国家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CMMM)及上海、江苏等地标杆工厂案例,详细剖析企业分阶段推进智改数转的路径,提出需重点关注组织架构优化、数字化人才培育、数据贯通与软件系统应用等关键环节,此外,赵强还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高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中的广阔应用前景,为参会者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考方向。

项目展示环节亮点纷呈,南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张堃教授团队带来的“AI慧眼医疗赋能——Smart Medix Solutions系列解决方案”引发广泛关注。该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跨模态AI算法与多模态传感器技术,推出四大创新系统:基于姿态捕捉的智能“康复+”评估分析系统、脊柱侧弯AI快速筛查平台、骨质疏松智能早诊与评估系统、基于视线追踪的认知评估系统。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南通大学在医工交叉领域的创新能力,更通过技术跨界融合为智能制造开辟了“智能装备+健康服务”的新赛道。南通理工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周修鹏老师的“非标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项目则聚焦“工业4.0”需求,整合传感检测、驱动控制等前沿技术,推出数控七轴车铣复合设备、OSB板材智能后处理线等高端装备,并构建了从单机设备到产线集成的完整技术体系,充分展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主题交流环节中,科技企业代表、高校院所专家与技术经理人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的难点痛点及解决方向”展开深度对话。针对目前南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本地化服务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现场专家建议强化本地服务团队,充分发挥本地服务团队的特色及优势,将多个团队组合嫁接,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切实帮助本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同时,政府要建立专项基金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给予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技术验证与应用风险,激发企业与服务团队合作,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此外,多位专家还建议加强技术经理人的专业培训,完善技术评估、项目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构建“技术+资本+产业”的协同创新生态,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随着技术经理人作为“智慧纽带”与智能制造“产业引擎“的深度耦合,南通正加速构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生态体系。正如资深技术经理人戚顺平所言:“在这里,我能够随时对接高校实验室的前沿资源,也能直接与企业CTO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零距离’的协作模式让创新真正‘活’了起来。”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南通智能制造产业搭建思想碰撞的“能量场”,更标志着南通产研院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搭建技术经理人沙龙等常态化交流平台,南通正逐步形成“高校出成果、企业提需求、经理人促转化”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与产业生态优化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